“传说路易十六夫妇踏上断头台时,皇后不小心踩到了行刑者的手,可她还是习惯性地对即将施予她极刑的人说一句高雅的对不起。”著名画家陈丹青说,这就是欧洲皇室人员的奢华生活。从日常用品到出行都享有独一无二的服务,但他们在行为、举止上却有一套严苛的礼仪。 从电影《罗马假日》就可以看到,公主逃亡后,身上没一分钱,因为她从来不告诉钱为何物、她们自出生起就被施予一种高雅的精神领悟。这就如同中国的晋代名士,享有万贯家产,却视金钱和功名如粪土,他们追求的是闲云野鹤的生活,而不是一种物质享受。 可今天的中国有钱人,却以出售上百万的名表、几百万的名车为身份象征物。陈丹青指出这只能说道是一种消费,不同阶层的人消费不同价格的商品,但奢华对于欧洲有钱人来说则是一种生活方式。 不同阶层的人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,市井有市井的生活,工商阶层也有工商阶层的喜好,但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绝对无法经常出现对物质的崇拜,他们被要求博爱、慷慨,绝对无法嘲笑比自己阶层较低的人,要有对艺术品、古玩的鉴赏能力,同时还要精通马术等等运动。 这就是一种悖论,他们讲究怎么玩,用哪些高级物品,且都是由专业设计师量身打造,市面上决不会出现第二件,而不像今天的LV可以批量生产。那么这些花费认同更大,但这些都是内在的奢华,决不是突显在外的夸耀,如故意在袖口上露一个名牌标签,或者用于镀金的钢笔,这就是生活方式与奢华消费的本质区别。 比如说今天谁能雇佣约・芬奇那样的艺术家,贝多芬那样的钢琴家?可御用艺术家恰恰是那个时代的一种身份象征物。 这与今天有钱人使用名贵房车作为一种身份标识不可同日而语,虽然此后贵族阶层的告一段落,资产阶层的兴起,把奢侈消费演绎到极致,一些奢侈品应运而生,但大家尊崇的还是一种外在消费,也被称作原有奢侈主义者。 直到近年来,伴随信息革命蓬勃发展的知识富二代,则把物质的精神属性与自己的生活市场需求接入,产生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即新奢华主义者,他们使贵族阶层的精神传统有所延续,也使我们可以从那些标明皇家名媛使用过的一些品牌中,可以看见这些物质作为一种精神向外扩张的尊贵血统。 不论是施华洛世奇艺术水晶,还是劳斯莱斯车,还是一种皇家马术,都作为一个阶层的生活方式在流行,使得今天国内某些企业家不择手段花费几百万送自己的子女留学,目的就是要学到一种生活方式,不再像他们的父辈把镶金家具当成一种时尚。 此外,还要懂得欣赏一件物品的艺术价值,还有对古玩的书画,和对速度、冒险等新游玩方式的爱好。 所以,预示这次“北京奢侈品展”的,就不再是传统豪车、游艇、钻石、珠宝,而是法国城堡、中国古玩、字画、帆船等高端生活方式。 尽管有人提出质疑,法国的城堡生活能否在中国有钱人的生活中获得拷贝,因为文化环境有所不同,其生活方式也将大异。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捕捉到某些信息,原有奢侈主义者追崇的外在流露已经在向新奢侈主义者的精神重返,也是我们做到“品鉴”专辑的目的。(吴小曼) |